正式会员
- 积分
- 62
- 金钱
- 2820
- 威望
- 62
- 注册时间
- 2010-9-10
|
做父母的最在意的就是对孩子的教育,可有时生活中的一些失误却可能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障碍,以下六件事可能适得其反,父母千万要小心。
5 M4 F3 s) v; o8 j" ]% C* e4 t- {, R1 f1 i
场景1: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6 F( p7 `& |3 Q! E! T+ {" b
. @- o( Y1 e: G0 u- v& g. x1 a2 |) k
妞妞刚起床一会,乐滋滋地在房间看《天线宝宝》。“妞妞乖,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!”妈妈在外面喊。这时,爷爷进房间了,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:“爷爷扔,爷爷扔!”/ f% v$ }( H6 d* B( X: a9 T
0 v. N2 f( I7 B8 }3 F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,提了尿包走出来,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:“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,自己不扔叫我扔,这小家伙,呵呵。”
& Z% e6 n6 K& ]% U9 \1 L" i1 Z; i% D; O8 E
妞妞一周8了,爷爷闲下来,最喜欢逗妞妞玩。“妞,打爷爷,打爷爷!”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,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,妞妞一边拍,一边“咯咯”地笑了起来。3 P: I, R) B) s7 C8 k
' v, Q9 j5 z( q6 f3 ?8 X0 Z
点评$ C9 u& y0 g5 f9 s3 p) g& Y# n$ ?* y
' l7 }- j' Q1 |' D, b
当孩子们动用“小聪明”、“小伎俩”来对付大人时,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,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。家长表情、语气、行动的不一致性,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,导致了错误的模仿。; ^! S% S0 E4 p7 S
; \2 H' |7 p! E2 w* c' ?专家支招
* e3 o0 Y3 ]8 F. |4 J$ [9 y! i
+ g; s5 w' m5 A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,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。妞妞确实很聪明,懂得把事情“转嫁”给爷爷做,但这并不值得赞赏。父母应该语气平静地告诉她,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。面对孩子的“聪明”,家长要多些理性,并且全家一致。
, s; E- ?* S9 w- C2 i1 a0 b, m4 S5 @( ?7 c
场景2:不要替孩子“长脸”
# m1 _- J7 F) e# R" C, ~. F8 ]5 E- T. {
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。一会儿提水,一会儿堆土,亲子氛围其乐融融。这时,有小同伴过来了,想借一把铲子。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,妈妈就说开了:“乐乐,借给哥哥,好吗?乐乐乖,好东西要大家分享。妈妈告诉过你,要大方的……”长篇大论后,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。可乐乐呢?转身走开了。
7 v1 v5 n# P; `! D5 q
3 A' U2 L, h v$ t& }, @1 K点评% ?; y5 c N$ B
9 ^2 h, p( t7 e6 e% C- h孩子大一些,带出去玩,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“长脸”。但乐乐妈的行为,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,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。8 l" @( ]$ Z% S6 q6 K
+ {9 T7 W- o" l: p) }/ h% F
专家支招
4 E! c! O i. X& Q: ?6 ?, \% f9 {! c
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。碰到类似问题,家长不妨等一等,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,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,马上拥抱孩子,告诉孩子:“你很棒!”如果孩子不肯借,你再适时加入,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。
1 f2 `( i o9 g+ T2 e, z$ k- J+ v1 i# x0 I3 j
场景3: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
: x3 Q4 g( v1 z* `, U) C. `' Q5 d
- ^1 q) T+ a+ P; I6 I海洋球池里,一群孩子在玩耍。一个哥哥快速、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,“嘭”的一声,躺在球池里了。这时,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,一边嘟囔着,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。霎时间,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。
# h6 ~9 @& j4 u% C. P
8 X, k' ^) e6 e8 F& ~0 Y' J点评
. B q4 Z" V$ v. Z& R; p3 ~' G
% R" T0 o& c. ?& ]看着大孩子“粗鲁”地“闯”进了海洋球池,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“保护”措施,把宝宝抱了出来。家长用自己的预想,保护了孩子的身体,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。
; E A$ v7 x7 [* q0 z
7 k- i+ `4 M5 R$ p2 {专家支招
: |# L( k- c7 B0 ]& Y# j! Q+ ]" f$ p" z) F, D( M& `7 z
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,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。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,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。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,多数没有恶意,家长完全可以“暗中保护”,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。
# p$ b+ j. m# B0 i* t* w场景5:家长的权威不是“吓”出来的' Y% U. T* `- ~ U8 ?
, e, g7 q5 Q) ], k2 N妈妈一下班回家,就看到多多正在满地跑,高兴的咯咯笑个不停,后面是奶奶拿着碗和勺子在追。0 Y" a3 Q) [; J7 o4 j) U) l- f
+ h8 i+ I" B* f1 ^, f+ `( z! J5 b放下背包,妈妈说开了:“多多呀,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。他告诉妈妈,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,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。你怕不怕警察叔叔?再不听话,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! ”
, Y7 B: U* W& F8 ^4 ^ E) H S3 }- E4 G/ D- m2 H, `
晚饭后,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,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,出了不少汗。妈妈又说道:“多多,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!快过来,穿衣服。不然,让你到医院,打针!”' q! [# A8 ~: F. O
. w3 C% e( d: r点评
( X/ |" d% |3 z9 F' l& h' k% S
7 e: G' A$ x6 d5 W& B+ j生活中,有的家长会借用“警察”、“医生”、“小偷”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,“威胁”孩子吃饭、睡觉。也许一时有效,可长久之后,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,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。$ ?, Z3 F8 n; Z9 Q! u- K
5 ^7 i) c @2 ]; M' M
专家支招0 A% C4 Y e# e3 J8 T6 `
8 e- }( ^8 @' k. Y' k
孩子不听话时,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,强制、命令、恐吓,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。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,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,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。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,孩子会更容易接受。 |
评分
-
1
查看全部评分
-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