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决定太疯了”! 29岁的Zahir(化名)在三年前辞去尼日利亚年薪百万的工作,孤身前往加拿大留学时,所有亲友都认为他疯了。三年后,这个曾被质疑的“疯狂决定”让他获得了加拿大永久居留权(PR),还买了人生第一套房,年薪超过10万加元,跻身当地收入前5%的精英阶层。 他的故事,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,更是一份精心布局的人生逆袭剧本。在本文中,Zahir将揭秘他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。 ![]() ![]() Zahir于2022年1月从尼日利亚移居加拿大,动机源于EndSARS抗议事件。 “那场运动让我意识到,我必须离开这个国家,”Zahir说。一开始,他试图通过“快速通道移民”(Express Entry)移居加拿大,但没有成功。尽管如此,他没有放弃,最终是以留学生身份实现了目标。 Zahir申请了一个数据分析的研究生课程,并制定了一套“学签→工签→PR”的身份转换计划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他完成了学业,顺利转签、就业并拿到PR。 如何负担加拿大的留学费用? Zahir坦言自己的成绩不错,但并未获得奖学金。他也没有全力去申请,因为他“负担得起”留学费用。当时他的学费大约是1.7万加元,而作为尼日利亚的资深数据科学家,我的存款已经超过了这个数。我当时在尼日利亚是一名资深数据科学家,月薪达160万奈拉(约合1,400加元),加上那时候汇率还不错,他早已攒下足够存款。他甚至选择一次性全额缴费,而非分期。 为什么放弃高薪重返校园? “现在回想起来,确实觉得自己当时有点冲动,”Zahir笑着说。“但我今天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,就是因为我敢冒险。” 据他透露,在来加拿大之前,他曾获得南非的一个全额奖学金项目,并通过那个项目作为研究助理短暂访问过加拿大一周。正是那一周的经历,让他坚定了要永久移民加拿大的想法。 ![]() 图源:zikoko.com 加拿大留学申请流程简单 Zahir表示,相比其他国家,加拿大学校的申请流程相对简单。 Zahir说:“如果你打算自费,关键是提前选好预算内的学校和感兴趣的项目,并撰写符合要求的学习计划书(Statement of Purpose, SOP)。” “获得录取后,学校通常会要求你缴纳学费定金,缴清后就可以申请签证。此时你需要提供资金证明——我那时候是需要准备1万加元的存款。你还需要学校出具一封‘省级证明信(Provincial Attestation Letter, PAL)’,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加拿大政府追踪每个学院的分配学生人数。只有你履行了学校的付款义务,学校才会向你出具PAL。” 他提醒留学生:“资金证明尤为重要。我第一次签证被拒了,就是因为一个本可以避免的小错误。如果你是自费,可以直接提供银行流水,证明收入来源。如果是父母或他人资助,建议他们出具一份‘赠与声明’(deed of gift)来解释为何愿意资助你。” 课程本身“不值”,但机会无价 Zahir坦言:“就课程本身来说,其实不值,但这段经历带给我的是机会。” 来加拿大的第四个月,Zahir就拿到了一家公司的分析经理offer。尽管当时学生身份每周只能合法工作20小时,公司仍愿承诺等他毕业转正。他如愿在毕业后转为全职,年薪六位数,一年后顺利申请到PR。 “买房+移民”双目标一步步达成 Zahir来加拿大时就设定了两个目标:拿到PR和买房。 “因为在加拿大你只有成为PR,才能买房。所以我知道要尽快实现第一个目标。在拿到PR的一年后,我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。” 曾经极力反对他留学的家人,现在每次来加拿大探访,都夸他“很有远见”。 “我现在的工作属于加拿大薪资前5%的高薪岗位,年收入超过10万加元,”Zahir笑说自己其实并没有预见未来,只是“给了自己一次机会”。 不过,他承认“加拿大确实是一个有点孤独的地方”,但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经常一起打网球,互相帮忙,逐渐建立起一个温暖的小团体。 当被问及在加拿大的幸福指数(1到10分)时,他毫不犹豫地表示:“远超10分。我是个物欲很低的人,我想要的东西都买得起。现在想要的都买得起,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。” 还会考虑回国发展吗? Zahir表示:“我经常回尼日利亚,还计划以后搬回去。这也许10年内不会发生,但未来肯定会发生。我之所以搬来加拿大,是因为不想一辈子都待在同一个国家。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,我已经可以想象自己提前退休、回国养老的画面了。” ”我不知道当初那一步到底是勇气,还是疯狂,”Zahir说,“但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走出去。” 他用3年时间,走完别人10年才能完成的人生路线图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你的人生,永远值得你大胆下注一次。 来源链接:
|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Archiver|圭尔夫华人网
GMT-4, 2025-5-15 09:13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